米乐YY易游m6网址:
近日,青海省消防、教育、发改、工信等 23 个部门联合印发《青海省冷库、室内冰雪活动场馆安全风险隐患全链条整治职责分工参考》,从源头防范安全风险隐患,有效打破监管壁垒,推动构建齐抓共管合力,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筑牢 “防护墙”。
《分工参考》明确各部门的审批责任。发改部门按照属地原则对冷库建设项目进行审批(核准或备案),并结合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与市场需求合理布局项目,坚决防止盲目建设与重复建设。自然资源部门在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时,对于涉及的冷库、室内冰雪场馆不符合相关规定,采用保温材料燃烧性能不符合标准要求的,不可以通过相应行政许可。住建部门在办理建设消防设计审查、消防验收(备案)时,对于涉及冷库、室内冰雪场馆不符合相关规定,采用保温材料燃烧性能不符合标准要求的,不可以通过消防设计审查、消防验收(备案)。消防部门在办理公众聚集场所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营业前消防安全检查时,对于涉及冷库、室内冰雪场馆不符合相关规定,采用保温材料燃烧性能不符合标准要求的,不可以通过公众聚集场所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营业前消防安全检查。此外,应急部门负责制冷与空调设备作业人员的考核发证工作,并对其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行业证书进行检查。
《分工参考》还明确了各地、各部门的监管责任。市(州)、县(区)牵头组织本地区冷库、室内冰雪活动场馆安全风险隐患全链条整治工作,明确监管部门,强化组织领导、统筹协调与督导检查,及时研究解决整治过程中的堵点问题。在部门监管层面,教育、民政、交通、卫健、邮政、民航、铁路等部门,需按照 “三管三必须”要求,指导本行业本领域所属单位做好独立式冷库、装配式冷库的安全防范工作。工信部门负责组织宣贯《冷库安全规程》、《室内装配式冷库》等有关技术标准。生态环境部门负责做好冷库拆除过程中发生危险化学品生产安全事故的环境应急监测工作。农业农村部门负责督促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及使用主体加强安全管理,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商务部门指导督促使用冷库的商贸流通企业加强安全管理,加大对使用装配式冷库的商市场安全检查力度,引导商贸流通企业使用燃烧性能达标的保温材料。应急管理部门依法加强对工贸、化工企业冷库的监督抽查,督促企业落实安全管理措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指导督促所属国有企业落实冷库使用安全管理要求。市场监督部门负责做好冷库和室内冰雪场馆内能承受压力的容器、用于承受压力的管道等特定种类设备的安全监管。体育部门加强室内冰雪运动场馆安全监督检查,督促场馆运营方及赛事主办、承办方落实安全主体责任。国防动员部门负责摸排利用人防工程建设冷库情况,对发现违规建设冷库的,督促产权单位限期拆除。文旅、林草部门督促旅游景区加强室内冰雪游乐场馆日常安全检查维护,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消防部门对室内冰雪场馆、设有室内装配式冷库的人员密集场所履行消防法律和法规情况开展监督抽查。广电部门负责督促广播电视媒体发布安全提示,面向社会开展公益性消防宣传教育,全方位织密两类场所的安全监管网络。
出台《分工参考》,旨在着力解决冷库、室内冰雪活动场馆监管职责交叉领域长期存在的“梗阻”问题,有效补齐冷库、室内冰雪活动场馆行业监督管理短板,防止交叉领域监管“真空”,推动消防安全责任真正落到实处,为冷库、室内冰雪活动场馆安全运营提供坚实保障。
2、2025年全球制冷机:规模突破3000亿美元,中国成增长主引擎全球环保研究网近日发布的《2025年全球及中国制冷机市场调查与研究报告》显示,2025年全球制冷机市场规模预计将突破3000亿美元大关。在这一增长过程中,中国市场的贡献率超过40%,成为推动全球制冷机市场发展的核心增长引擎。
报告指出,冷链物流需求爆发、数据中心扩容以及建筑节约能源改造是驱动全球制冷机市场增长的三大关键因素。近年来,随着花了钱的人生鲜食品、医药等产品的质量和新鲜度要求的提升,冷链物流行业蒸蒸日上,对制冷机的需求呈现井喷式增长。同时,数据中心的大规模建设与扩容,其对散热、制冷的高要求也促使制冷机市场迎来新机遇。加之在全球倡导节能减排的大背景下,建筑节能改造进程加快,高效率节约能源制冷机备受青睐。
从全球市场之间的竞争格局来看,呈现出“三足鼎立”之势。欧美企业凭借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经验,主导着高端工业制冷设备市场;日韩品牌则在商用领域占了重要地位;而中国企业依靠成本优势以及不断的提高的技术水平,正快速向东南亚及非洲市场渗透。
在应用场景方面,工商业领域占据了全球制冷机市场65%的份额。其中,数据中心冷却系统需求量开始上涨最为迅猛,预计 2025 年该领域市场规模将达到240亿元。中国市场作为全球制冷机市场增长的关键力量,不仅在需求端表现强劲,在供给端,国内企业也在不断发力。以格力、美的等为代表的中国企业,通过持续创新和技术升级,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日益增强。
政策法规层面,各国对环保和能效标准的要求愈发严格,这也促使制冷机行业加速技术革新,向绿色、高效方向迈进。例如,中国出台的一系列节能减排政策,为高效节能制冷机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释放和技术创新的持续推动,全球制冷机市场有望在未来保持稳定增长态势,而中国市场的表现值得持续关注。
产业世界近日发布的《全球及中国制冷设备行业深度分析报告(2025)》显示,2025 年全球制冷设备行业呈现出显著的区域分化与技术迭代特征,市场规模预计在今年突破 2800 亿美元。中国作为全球制冷设备的重要生产与消费国,将贡献超 35% 的增量份额,在全球市场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极端气候事件频发,促使人们对制冷设备的需求不断攀升,冷链物流需求的激增更是成为行业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在政策推动下,全世界内对环保制冷剂的强制替代政策加速了天然工质技术的商业化落地。中国在 2023 年修订的能效标准,进一步淘汰了 20% 的低效产能,推动行业向绿色、高效方向发展。
应用场景的多元化是行业增长的另一核心引擎。除传统家用空调和商用冷柜外,数据中心液冷系统、医疗冷链和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等新兴领域需求爆发式增长,2025 年这些领域合计占比已接近 28%。中国企业在模块化制冷系统和超低温设备领域取得技术突破,推动出口单价同比提升 12%,东南亚和非洲成为主要增量市场。
从竞争格局来看,全球市场呈现 “双轨并行” 态势。欧美品牌凭借专利壁垒占据高端市场 70% 份额,中国厂商则通过产业链垂直整合,将生产所带来的成本压缩至国际均值的 65%,价格上的优势显著。2024 年全球贸易多个方面数据显示,中国制冷设备出口额同比增长 19%,其中 R290 环保冷媒机型占比首次突破 40%。
在供应链方面,稀土永磁材料和半导体控温模块的本地化生产使中国企业的交付周期缩短 30%,但芯片供应波动仍制约变频技术渗透率。2025 年行业并购案例同比增加 47%,大多分布在在欧洲热泵企业与亚太零部件供应商之间,产业整合趋势明显。
随着客户的真实需求分层现象日益明显,高端市场追求智能化与零碳运行,中端市场聚焦能效与耐久性,下沉市场则对价格敏感度高达 72%。线%,定制化解决方案成为头部企业标配服务。
区域市场表现差异显著。北美受数据中心投资热潮影响,大型商用制冷设备需求量开始上涨 23%;欧洲因能源转型政策推动热泵替代传统空调;中国农村市场的家电下乡 2.0 政策带动 2000 万台增量需求。全球制冷剂价格在 2025 年 Q2 环比上涨 8%,对中小企业利润空间形成挤压。
该报告认为,全球制冷设备行业正处于变革的关键时期,技术创新、市场需求变化以及政策法规的调整将持续重塑行业格局。
制冷剂作为制冷空调系统的关键工质,其使用与替代不仅关乎制冷行业的技术革新,更对全球环境保护意义重大。随着全球对臭氧层保护及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度不断的提高,我国积极做出响应国际公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对制冷剂的使用与替代进行规范和引导。在此背景下,《中国制冷剂使用现状及替代方向》的发布,为行业清晰呈现了我国制冷剂领域的现状及未来走向。本报告将结合该资料,深入解读有关政策,剖析政策对行业发展的影响。
1987 年通过的《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旨在全世界内逐步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ODS)。我国于 1991 年加入,此后积极履行义务,累计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总量约 62.8 万吨,占发展中国家淘汰量一半以上。其中,含氢氯氟烃(HCFCs)作为对臭氧层有破坏作用的物质,我国按要求在 2025 年需至少削减其受控用途生产和使用量基线 年需至少削减基线 年达成的《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 基加利修正案》,则聚焦于氢氟碳化物(HFCs)的管控。HFCs 虽对臭氧层无破坏作用,但其全球升温潜能值(GWP)是二氧化碳的几十甚至上万倍。我国需在 2029 年 1 月 1 日前将 HFCs 受控用途使用量至少削减基线%,并在后续设定了多个削减节点,如 2035 年削减 30%、2040 年削减 50%、2045 年削减 80%。
国内围绕制冷剂使用与替代,出台了一系列细化政策。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多部门联合印发的《中国履行〈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国家方案(2025—2030 年)》(以下简称《国家方案》),是指导我国未来 6 年制冷剂管控的核心文件。其从源头管控、过程控制、末端治理、进出口管理等多方面做出详细规定。例如,在过程控制中,针对不一样的行业明确了 HCFCs 淘汰及 HFCs 削减的具体措施和时间节点。
此外,《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条例》也在不断修订完善,对制冷剂的生产、销售、使用、回收、处理、再利用和销毁等全流程提出要求,虽部分细则有待进一步明确,但为行业规范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家用空调器行业,我国已形成以 R600a、R32/R410A 为主导的制冷剂使用格局。《国家方案》要求,自 2029 年 1 月 1 日起,禁止生产用于国内销售的充注 GWP 值大于 750 的制冷剂的家用空调(家用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除外)。这将加速 R410A(GWP 值约 2088)向 R32(GWP 值约 675)的转化,未来一段时间 R32 有望成为家用空调领域的绝对主导制冷剂。
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方面,目前普遍采用 R410A。《国家方案》规定,自 2027 年 1 月 1 日起,禁止生产以 HCFCs 为制冷剂的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对于单元式空气调节机,自 2029 年 1 月 1 日起,新生产的额定制冷量或制热量小于等于 12kW 的,禁止充注 GWP 值大于 750 的制冷剂。
冷(热)水机组应用场景多样。在《国家方案》中,针对新生产的其他制冷设备或制冷系统(考虑低温医疗领域替代技术不成熟,蒸发温度 - 50℃以下设备除外),自 2029 年 1 月 1 日起,禁止充注 GWP 值大于 2500 的制冷剂,这将有力推动该行业高 GWP 值制冷剂的淘汰进程。
随着我国汽车行业规模扩大,汽车空调 HFCs 消费量增长迅速。生态环境部发布的相关方案将汽车纳入 HFCs 管控范畴。目前,汽车行业从第三代制冷剂向第四代制冷剂转变已成趋势,海外已开始使用 R1234yf 替代 R134a,国内虽仅有少量最新款汽车采用 R1234yf,但未来替代步伐将加快。
商业制冷领域涵盖超市冷柜、冷库等多种设备。政策鼓励该领域使用自然工质制冷剂,如二氧化碳、氨等。在《国家方案》推动下,企业需加快技术升级,采用低 GWP 值制冷剂,以满足环保要求,提升自身竞争力。
工业制冷对制冷剂性能要求高。《国家方案》要求禁止生产或新建、扩建充注 GWP 值大于 2500 制冷剂的其他制冷设备或制冷系统,促使工业制冷企业探索新型制冷剂及制冷技术,如采用自然工质复叠或载冷技术,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中温热泵和高温热泵在供热领域应用渐广。行业需顺应政策导向,选用低 GWP 值制冷剂,加强研发技术,提升热泵系统能效,在满足供热需求的同时,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政策明确的淘汰和削减时间节点,为制冷剂行业指明了替代方向。二代制冷剂 HCFCs 将加速淘汰,三代制冷剂 HFCs 的使用受到严格限制,这促使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寻找更环保的替代产品。如在汽车空调领域,车企和零部件供应商正积极研发第四代制冷剂应用技术,推动行业向低 GWP 值制冷剂过渡。
政策要求企业采用更环保、高效的制冷剂及制冷技术,倒逼产业升级。企业需更新生产设备、改造检验测试装备体系,研发新型制冷系统。例如,在冷冻冷藏领域,自然工质二氧化碳和氨复叠或载冷技术获得推广,不仅节能效果非常明显,还大幅度的提高了系统安全性。
随着政策趋严,合规成本增加,小型、技术落后的企业可能因不足以满足要求而被市场淘汰。具备研发技术实力、能快速适应政策变化的企业将占据优势。行业集中度有望提升,头部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规模效应,在市场之间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制冷剂替代涉及上下游多个产业。政策推动下,制冷剂生产企业与制冷设备制造商、最终用户等需加强合作。设备制造商要根据新制冷剂特性优化产品设计,最终用户要配合设备更新改造,从而带动整个产业链协同发展,形成绿色低碳的产业生态。
目前,在多个细分产品领域,还未找到兼具低 GWP、高效、安全、经济等特性的理想制冷剂替代方案。例如,第四代氟制冷剂氢氟烯烃(HFOs)虽被认为是理想的 HFCs 替代品,但生产所带来的成本较高,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 。
我国制冷剂回收工作起步晚,回收率不足 2%。面临政策标准体系不完善、回收渠道分散、回收成本高等问题。大量制冷剂在设备维修和报废环节直接排放,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加剧环境污染 。
企业为满足政策要求,需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研发技术、设备更新、人员培训等。对于一些中小企业而言,转型成本过高,可能会影响企业生存与发展。
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应加强合作,针对制冷剂替代关键技术问题开展联合攻关。政府可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设立专项科研基金,支持研发技术,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应用 。
政府需完善政策标准体系,明确制冷剂回收标准、细则和管理办法。鼓励企业建立规范的回收渠道,通过政策补贴等方式降低回收成本,提升公司参与回收的积极性 。
政府可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金融支持等政策,减轻企业转型负担。例如,对采用低 GWP 值制冷剂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为企业设备更新提供专项贷款等 。
我国围绕制冷剂使用与替代出台的一系列政策,紧密贴合国际公约要求,旨在实现环境保护与行业发展的双赢。从各行业制冷剂使用现状及政策要求来看,行业正处于快速变革期。政策推动下,制冷剂替代进程加速,产业升级与技术创新成为必然趋势,市场之间的竞争格局也将重塑。尽管行业面临研发技术、回收体系建设、企业转型等诸多挑战,但通过加强产学研合作、完善回收体系、提供政策支持等策略,行业有望克服困难,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未来,随着政策的持续推进和行业的积极响应,我国制冷剂行业将在全球绿色发展浪潮中占据更有利地位,为应对全球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贡献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