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乐YY易游m6网址: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饱受列强欺辱,尽管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持续抗争,但大多以失败告终。
武昌起义的枪声吹响了辛亥革命的号角,腐朽的清王朝被推翻,然而步入民国后的中华大地依然积贫积弱。
当时的许多国人轻家国,重乡土,虽然身躯已确定进入新时代,但思想还停留在封建社会的桎梏之中。直至1931年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强占了东北地区后,中国人的民族、家国意识才被猛然唤醒。
1933年,日军入侵热河,长城抗战爆发,“用血肉筑起新的长城”,成为华夏大地上最强的呐喊。1937年,卢沟桥的枪炮声响起,日本帝国主义发起全面侵华战争,一时间,举国上下同仇敌忾,共同投入救亡图存的神圣抗战事业中。在这场战争中,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岗位不分前后方,一切为了民族的独立与解放而奋斗。
1937年的“七·七”卢沟桥事变是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全民族抗战的开始。但不能忘记的是,在此之前,自1931年开始,在白山黑水间,东北抗日义勇军、抗日联军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已经孤军奋战了6年。(关于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可参考本号另一篇文章:
作为中国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八路军是由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抵达陕北的工农红军改编而成,通过国共协商合作,在国民革命军序列中投入抗战。
在1937年8月完成改编时,八路军下辖3个师(115、120、129),每个师定员1.5万人。师以下辖2旅,每旅2团。
另外,每个师还直辖一个独立团或教导团。所以,刚组建的八路军3个师有15个团,外加总部直属特务团,总共16个团。
然而八路军的团并不是统一编制,相互之间员额差别很大。同一个师辖下也是有多有少。如129师385旅769团作为最初的标准团之一,全团2900余人;而1938年1月时新组建的385旅独立团全团仅有1200余人,而且武器也严重缺乏;同期,129师386旅下辖的771团则达到3853人。
相比军队,八路军的优点是能够在党的统一思想领导下贯彻战略决策,同时根据自身的需求灵活调整战术。官兵上下思想统一,具有强大的组织纪律性。通过深入的政治工作,能够最大限度激发指战员的作战意志,以及牺牲精神。
此外,八路军还拥有在极端困难的物质条件下极强的生存、适应和发展能力。可以通过发动群众开展生产、自救,维持部队长期作战。
八路军广大指战员不仅是战斗队,也是工作队、生产队,拥有在自给自足中提高自身生存,得以持续作战的能力。
日本在工业实力和军事技术上远超中国,最迟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就建立了完备的军事工业体系,可以生产从航空母舰到刺刀几乎所有军事装备。日本海军在1937年时已拥有排名世界第三的实力。日本陆军虽然在技术、装备上与欧美列强有不小差距,但也大量装备着本国研发的战车、重炮、轰炸机等技术装备,至少在亚洲无人可及。可以说中国军民面对的是武装到牙齿、且对侵略对象有着进一步探索的最危险的敌人。
但是八路军的劣势也比较突出。由于控制区域有限,且大多以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的农村、山区,因而经济基础薄弱,缺乏足够资源,物质条件匮乏。尤其在敌后根据地,缺乏稳定的后勤供应线,医疗、粮食、弹药供给常面临严重短缺。
供应短缺的问题在武器装备方面尤其突出。抗战初期,八路军兵力有限,装备更是落后短缺,因此更多依靠的是顽强的作风与自我牺牲精神,借此弥补武器装备的缺陷。
八路军的兵力到1937年底就增加了57395人,但同期仅增加万余支。到1938年初,八路军总兵力达92000余人,步枪却只有20000余支、短枪2070支、手枪400支、手提花机枪(冲锋枪)514支、轻机枪520挺、重机枪74挺。此时平均4个人才拥有一支枪。
八路军的武器主要来自于战场缴获、自制,另外少量由国民政府配发,整体装备水平远远落后于军队,尤其在重武器(如中口径火炮等)方面基本是空白。
这里还要说明一下,政府在抗战初期按照45000人的编制,每月拨发军费约63万元(法币);另外对八路军的弹药装备补充就少得多
。随着八路军在华北不断壮大,实际兵力迅速增加,国民政府的这笔军费就明显不足了。1940年12月,中止了对八路军的所有军费和物资配发。
缴获的数量毕竟有限,更绝非长久之计。能带来可持续性供给的只有自制一条途径。
八路军由于装备劣势和训练不足,无法与敌进行正面阵地战,因此在抗战期间多采取伏击、游击等在运动中寻找战机,打击敌薄弱环节的战法。
铁路破袭战也是八路军的常用战法,既可以破坏日军交通运输,拆卸下来的钢轨枕木还能为军工后勤提供材料。
由于八路军缺乏火炮等重武器,因此在面对日军的碉堡时很难将其摧毁。日军也在抗日根据地周边构筑大量碉堡,辅以壕沟、铁丝网,对抗日武装根据地进行封锁。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随队的兵工队伍仅有21名同志和两把虎钳、四把锉子和一个风箱。
这些经过长征砺练的兵工维修骨干与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兵工人员一起,组成了新的红军兵工厂,隶属总供给部领导。兵工厂生产组织部门设有翻砂、烘炉、机械、木工制图、子弹等股,生产项目有修理机械、复装子弹、制造手榴弹等,具有了初步规模。工厂最初设在瓦窑堡城外,1935年底转移至延川,并且与其他修械所合并。合并后的工厂开始制造黑火药和起爆药,发展弹药生产。1936年6月,迁至吴起镇的柳河湾,增加了地雷生产项目。
全面抗战爆发后,八路军东渡黄河、进入山西、挺进华北、深入敌后。八路军在山西及附近省份先后建立起晋冀豫、晋察冀、晋绥等抗日根据地,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游击战争。
刚刚投入抗战中的八路军武器装备数量严重不足,一线部队没办法做到人手一支步枪,许多战士不得不用大刀、红缨枪等冷兵器与武装到牙齿的日军作战。
由于装备不足,一些八路军非主力部队把能够搜罗到的一切武器都用于抗击日军,照片中两名战士正在操作一支技术研发于清代的抬杆枪。(摄影:沙飞)
1937年10月21日,致电周恩来、朱德:“我们一定要在一年内增加步枪一万支,主要方法是自己制造。”
为保证前线的武器供给,八路军在转战华北的第一年即开始着手建立自己的军工生产体系。
同年11月,八路军总部在山西和顺县石拐镇召开干部会议,传达党中央对于根据地的指示。
中央要求八路军各个师、旅、团,乃至地方游击队、自卫队要招募技术工人,开办修械所和子弹厂,同时能制造地雷和手榴弹。
1938年初,决定设立军事工业局,加强对各根据地军工生产的全面领导。工业局局长为滕代远,局址设在延安马家沟。
从这时开始,各抗日根据地逐步设立各种规模的修械处、修造厂、炸弹厂,遍及山西、太行山。
同年,八路军总部在山西省榆社县韩庄村成立了总部修械所,最初只能修理简单的,每月生产三四百发子弹。随着抗日根据地的扩大,这种简陋的修械所已不足以满足需求。
这一年10月,在六届六中全会作的报告中指出:“每个游击战争根据地都必须尽量设法建立小的兵工厂,办到自制弹药、步枪、手榴弹的程度,使游击战争无军火缺乏之虞。”
晋察冀军区的官兵在涞源的内长城上开会。照片中的战士们人手一支步枪,这只能在一些主力部队才能做到。
八路军晋察冀军工部门在制造手榴弹。这种装备很可能是整个抗战期间八路军唯一不缺的武器了,华北各根据地及陕甘宁边区共制造约279万枚。虽然早期的“边区造”手榴弹存在威力小、瞎火率高等问题,但经过技术人员努力改进,后期制造的手榴弹杀伤力大幅度提升(每枚可产生破片50余个,有效杀伤半径达10-15米),成为战士们最可依靠的“重火力”。1942年的“五一反扫荡”期间,战士赵三子据记载曾在战斗中连续投掷180枚手榴弹,帮助战友守住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