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4-06-07 17:25:47 来源:leyu乐鱼游戏官网/打蛋机
“在远离家乡的地方,学着像妈妈一样生活。”这句文案,我经常在社交平台上看到。搭配的视频或图片通常是,在远方打拼的游子,学着妈妈的样子洗衣服、做饭、打扫卫生。有人干得井井有条,有人干成了“一地鸡毛”。
我也在离家几百公里以外的城市上班,算上读本科与硕士的时间,已经“背井离乡”快10年了。我不禁想,究竟什么样的生活是“妈妈的生活”?或者说,妈妈到底希望身在远方的我们,过着怎样的生活?
我发现,答案很难,但也很简单。如果概括一下,大概就是——不熬夜,每晚11点前睡觉,早上6点多起床;三餐规律,多吃水果蔬菜,少吃外卖;每天记得健身,至少晚上出门散个步……这确实很难,因为恐怕没有几个年轻人能做得到;这也确实很简单,不就是妈妈们每天最基础的生活节奏吗?
我忍不住笑了。妈妈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日常,用到我们身上,竟然成为了一种十分宝贵稀有的品质。年轻人们将其定义为“真自律”“真养生”,而真正能做到这些的朋友,大概率会被开玩笑地称为“吾辈楷模”。
按理说,我们这一届年轻人的物质条件、生活追求、见识认知,都远超于了父母辈,但我们的生活方式真的变得更健康了吗?恐怕大部分人的答案是否定的。
这当然有很多客观因素。比如经常加班,有时下班就很晚了,很难不熬夜,熬夜后第二天早起就困难,往往来不及吃早饭;比如工作所承受的压力大,根本没时间锻炼;比如午晚餐都在单位解决,不能自己做饭就只能点外卖等等。
确实,当代年轻人的压力是众所周知的,但作为其中的一员,我依然认为,主观因素在年轻人生活方式的选择中,起到了及其重要的作用。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是,很多年轻人,更愿意下班后窝在住处打游戏,而不是出门跑跑走走;一些大学生更愿意在选课时有意避开“早八”,而不是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
当然,此外可能还有很多复杂的因素,比如不做饭不是因为“不想”,而是因为“不会”;比如对自己体质过于自信;比如自己也想早睡,但室友都是“夜猫子”……当各种各样的因素杂糅在一起,造就了我们这一届年轻人的“生活之道”。
我们可以用很多高深的理论来探讨这样的一个问题,比如城市化对生活小习惯的改变、代际行为差异等等,但我还是想让讨论回归到人体本身。毕竟在现代社会,人类对于外界的感受愈发全息,但对身体的感知却滋生了很多“钝感力”。
以我自己身边的朋友为例。A朋友近几个月皮肤状态明显好了很多。她自己的解释是,工作后,生活“被迫”规律,改掉了熬夜的习惯,每天都感觉神清气爽,自己也可以感觉到气色变好了。
B朋友的故事曲折了很多。她工作所承受的压力较大,三餐不规律,经常点外卖、吃夜宵。入职刚两年,查出了轻度胃炎,好几个体检指标也发出了亚健康的警报。她感觉到了危机、“悬崖勒马”,每天都吃早饭,刚开始只是牛奶和面包,后来又买了破壁机,利用洗漱时间给自己打一份水果蔬菜奶昔;每周拿出3—4天晚上出去骑行或者散步;戒掉夜宵,周末尽量自己做饭。几个月后,她的身体重回元气满满的状态,甚至颜值都感觉提升了很多。
当大家问她秘诀时,她说出了本文标题的那句话,“我觉得我们都该学着像妈妈一样生活”。
我经常跟妈妈打电话,相比于我的工作、收入,她最关心的永远是“最近身体怎么样啊?”“胖了还是瘦了?”她很难在我的职业发展中给出具体的建议,但总会一遍遍重复“一定不能熬夜”“不要不吃早饭”“多吃水果蔬菜”;周末的晚上,我有时会告诉她自己“躺了一天”,她总会说“怎么没出去散散步呀?晚上应该出去溜达溜达”。
我明白,这是她的生活方式,是她希望我能做到的生活方式,也是她对于远方的孩子最大的牵挂与期待。
我的同龄人们也作出了各种各样的表率。有人经常逛逛公园,体验“20分钟定律”;有人看着短视频学做饭,一回生二回熟;还有朋友“打入”了阿姨们内部,跟千里之外的妈妈“同步”跳着广场舞……
看呐,我们虽然很忙,但也在努力照顾好自己。让我们都学着像妈妈一样生活吧,为我们自己,也为了在远方牵挂着我们的她。
版权所有 © 2020 乐鱼网页版-登录页面 技术支持: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