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品中心
返回

中国鞋王干翻了耐克刚刚豪捐100亿

时间: 2023-09-23 11:10:47 来源:产品中心

  2021年12月18日,在安踏集团成立30周年之际,董事局主席丁世忠宣布,将捐赠100亿的现金和股票,成立“和敏基金会”,用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及公益慈善事业。

  和曹德旺成立的“河仁基金会”一样,“和敏基金会”的名字取自丁世忠父母的姓名。

  基金会首个捐赠项目于18日正式签约落地:即捐赠20亿元,全资捐建上海第六人民医院福建医院(福建和敏医院)。

  值得一提的是,最近河仁基金会也宣布捐资100亿成立福耀科技大学,主要培养中国的高端科技制造人才。

  肉眼可见,一个个福建富豪正在躬身入局。他们不但投身产业报国,还通过慈善事业积极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

  对于安踏来说,今年不但是它三十周年的重要日子,也是它在中国体育用品发展史上的高光时刻。

  据天猫多个方面数据显示,今年1-7月的运动鞋服领域,安踏集团总流水赶超耐克、阿迪达斯,实现中国品牌的首次登顶。

  而在最近的双11,安踏集团电商累计成交额达46.5亿元,比去年同期大涨超60%。

  这个成绩也首超耐克,让安踏成为“双11”历史上首次问鼎运动品类榜单的中国企业!

  截止目前,安踏市值达到3117亿港元,今年出售的收益也将超过400亿元,成为了仅次于耐克和阿迪达斯的世界第三大运动服饰集团。

  作为安踏创始人的丁世忠,身家在今年也达到770亿,最近还入选了中国企业家杂志颁布的“25位年度影响力企业领袖”榜单。

  从晋江一家不知名的制鞋小作坊,到如今中国第一、世界第三的运动品牌,丁世忠带领安踏一路披荆斩棘,危中寻机。

  那时朝鲜和日本的客商希望宋朝的主港口靠北,而阿拉伯世界与南洋则希望港口在南,两方平衡下,造就了当时的世界第一大港:泉州。

  一批来自阿拉伯的商人便是在那时来到泉州,后迁居晋江陈埭,就此扎根,开枝散叶,才有了今天被称为“万人丁”的陈埭丁氏回族。

  虽然出身不好,但丁和木从小就立下心愿,不想当一辈子的农民,他希望自己的人生多姿多彩。

  但由于时代的因素,再加上泉州地理条件贫瘠,不适合耕作。即使每天忙忙碌碌,丁和木一家人也始终挣扎在温饱线年以后。

  随着改革开放和国际部分制造业的转移,作为中国外贸窗口之一的泉州率先察觉到了商机。

  1979年,在香港哥哥的指导和帮助下,陈埭镇洋棣村村民林土秋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这个消息在陈埭镇立刻引起轩然,并引发了一波创业潮,无数人开始建起了鞋厂,高峰时期甚至达到了3000家。

  日后闻名国内的特步、361°、德尔惠、乔丹、匹克、鸿星尔克、贵人鸟等运动品牌,便是兴于此时。

  说是制鞋厂,实际上的意思就是个小作坊。厂房是用石头和毛毡搭起来的,生产工具也就是几把剪刀、几个锤子和几台破旧的缝纫机。

  不过虽然厂房简陋,但那时凭借廉价的劳动力、欧美部分制造业的转移,晋江的一众鞋商根本不愁生意,甚至坐等在家也能收到源源不断的订单。

  就像雷军说的一样,站在风口上,连猪也能飞起来。所以身处风口中的丁和木,也很快赚到了一笔小钱。

  虽然丁和木一直希望自己的人生有所变化,但本质上他还是个小富即安、按部就班、略显保守的生意人。

  丁世忠1970年出生,童年经常跟随父亲下海捞蛏子,后来就一直泡在鞋厂里长大,早早打下了吃苦耐劳的底子。

  和当时晋江大部分同辈一样,丁世忠在17岁时便辍学回家,和父亲一起创业,将来打算继承鞋厂的事业。

  丁世忠从小就有一股好胜心,面对晋江一众鞋厂,他心里一直在琢磨如何超越他们。

  当时丁世忠发现,天天都有外地人拿钱到晋江进货,什么都能卖掉,那我们怎么能坐在家里卖东西呢?出去跑市场会不会卖得更好?

  “明明在家就能把钱挣了,何苦要背井离乡去打拼?何况鞋厂最近扩大了生产,家里人手都不够,怎么还想着出去冒险呢?

  但丁和木终究是拗不过自家儿子,决定给丁世忠一个机会,也许他很快就会知难而退。

  初入北京城的丁世忠多少有些忐忑,看着五光十色的商场,琳琅满目的商品,他望向我们自己所带来的那几麻袋鞋子,不知道到底能不能卖出。

  那时,丁世忠每天背着鞋往商场里跑,见着人就问要不要买鞋,也不管人家是逛商场的顾客,还是站柜台的售货员。

  虽然被拒绝多次,但丁世忠拿出了福建人身上的那股韧劲,坚持在北京各大商场来回跑了一个月。

  而丁世忠带来的都是精挑细选的好货,加上定价偏低,他带来的600双鞋很快便销售一空。

  但丁世忠并没有就此满足,通过旁敲侧击,他打听到了北京最大的鞋类批发商业市场“大康鞋城”的地址所在。

  丁世忠心想,自己精力毕竟有限,与其跑遍北京做零售,还不如做批发,反正自己背靠晋江,货源不缺。

  他的这个策略很快奏效。由于质优价廉,上门拿货的零售商络绎不绝,丁世忠很快就赚了一笔小钱。

  生意稳定后,丁世忠继续主动出击。他先是亲自跑到北京各大商场软磨硬泡,混个脸熟。

  之后通过“卖完结账,卖不掉全退”的兜底销售模式,在北京各大商场设立了专柜,连最牛的西单、王府井商场也被他拿下。

  同样是晋江生产的鞋子,丁世忠的鞋口碑和质量都好,却只能卖出20多块的价格。但人家贴了一个青岛双星的牌子,就能多卖出20块钱。

  于是,1991年,丁世忠怀揣北漂四年赚来的20万元,回到了陈埭镇,准备大干一场。

  丁和木对回到家的丁世忠大为赞许,毕竟那时很多人连北京都没去过,而丁世忠却在北京赚了一笔大钱。

  鉴于丁世忠在北京的出色成绩,丁和木便让他负责新厂的销售,而大儿子丁世家则负责生产。

  彼时,甚至在整个90年代,贴牌加工的海外订单如雪花纷飞,大部分晋江的鞋厂日子都过得不错,很少有人再去考虑开拓其他市场。

  在北京闯荡过的丁世忠预感,国内市场要远比海外贴牌市场大得多,而且相比国内的稳定,那些外贸订单也并不牢靠。

  于是,丁世忠一边做着代工攒粮,一边在国内布局自己的销售经营渠道,推广安踏的品牌。

  随着安踏生产规模的扩大,丁世忠在国内的分销商和专卖店也越开越多。到了1997年,安踏在全国已拥有近2000家门店。

  很多晋江鞋企对安踏们的举动嗤之以鼻,老老实实在家赚外汇不好吗?非要出去瞎折腾。

  虽然挺过金融危机,但此时的安踏不要说和国际运动品牌一较高下,就是在国内也只是属于不上不下的位置。

  彼时,许景南和他的匹克是晋江的霸主,匹克赞助的上海八一篮球队成功在CBA夺冠,名声大振。

  此外,丁水波的特步鞋也已经攻入南美和非洲市场,行销40多个国家。而李宁则在李经纬的帮助下做得风生水起,“李宁”几乎是当时国产体育品牌的代名词。

  丁世忠听进去了,不久便与孔令辉会面。两人一拍即合,代言费敲定为80万元。

  要知道安踏当时一年的利润才400万元,80万元的代言费立刻在安踏内部引起了争论。

  后来他意识到,光有代言人是不够的,你还得打广告,让人知道你已经签约了孔令辉。

  那时央视广告的含金量还是挺高的,而且又是体育频道的黄金时段,安踏的销量很快得到了提升,丁世忠如释重负。

  次年,随着孔令辉在悉尼奥运会一举夺金,安踏那句“我选择,我喜欢”的广告词飞进千家万户。

  ,在日后也被众多晋江企业模仿,CCTV-5一度还被戏称为“晋江频道”,此是后话。对此,丁世忠在安踏30周年演讲中也提到:“

  从2004年开始,安踏便连续三年赞助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CBA),成为其运动装备指定合作伙伴,打破了国际大品牌垄断国内顶级赛事的格局。

  为了争取更多的曝光机会,丁世忠甚至主动掏钱要求安踏承办CBA此前没有的明星赛、新秀赛等细分赛事。

  在如此密集的赛事营销下,安踏的品牌影响力与日俱增,公司的销售额也随之突飞猛进。

  2004-2006年,安踏每年收入增长超过50%,2006年的利润更是达到了4个亿。

  业绩的良好表现,给了丁世忠更大的信心。但他深知安踏如果想和一些知名运动品牌竞争,不但要从营销、产品、技术等方面发力,在公司治理方面也必须迎头赶上。

  当时的世界运动品牌巨头都是上市公司,就连国内的李宁、鸿星尔克也相继上市,而安踏还属于一个家族企业,丁世忠也想将安踏变为一家公众公司。

  不过上市意味着彻底改革,公司很多亲戚的利益可能因此受损,丁世忠一下难以做出决策。

  但为了公司长远的发展,丁世忠还是硬着头皮和众人一起协商,最后抛出一句“谁阻碍上市,谁就下台”后,就上市达成了共识。

  ,融资额超过35亿港元,创造了当时中国体育用品行业市盈率及融资金额的最高纪录。

  2008年北京奥运会现场,每当中国代表团穿着阿迪达斯赞助的领奖服上台时,台下有一个男人就会手握拳头,眼睛火热地盯着领奖服。

  但在这次北京奥运会上,阿迪达斯入局较早,财力更是雄厚,安踏没有赢得竞争。

  结果中国奥组委算盘打得精明,他们把2009年到2012年作为一个奥运周期,打包卖出。

  虽然整体实力不如阿迪达斯,但错过北京奥运会的丁世忠不想再错过伦敦奥运会,这次他势在必得。

  于是从2009年开始,安踏便和中国奥委会开启了长达8年的合作,致力于做中国体育坚定的支持者。

  在此期间,安踏前后投入超过30亿的研发费用。不但在国内建立起唯一的国家级运动科学实验室,还在全球设立了五大研发设计中心。

  通过自主研发,安踏让自身品牌拥有比肩国际水准的科技和时尚感,让275位奥运健儿成功身着中国品牌登上了奥运领奖台。

  其中,安踏精心打造的“冠军龙服”领奖服也屡次成为网友讨论的热点,被众多中国消费者所熟悉。

  2017年9月,错过北京夏季奥运会的丁世忠吸取这次的教训,提前布局,凭借多年积累的品牌和实力,成为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官方合作伙伴。

  而就在刚刚过去的双11,安踏被北京冬奥会唯一特许授权的“冬奥国旗款”运动服装,成为了安踏今年双11的爆款,深受很多消费者的喜欢。

  除了与中国奥委会合作,安踏还通过和NBA官方合作联名品牌,成为国际奥委会体育服装供应商等方式,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品牌力。

  安踏上市之后,丁世忠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一个品牌到底能不能够满足中国多层次市场消费者的需求?

  彼时,以安踏、李宁为主的国产运动品牌,只能瓜分中低端市场,然后眼馋地看着阿迪达斯和耐克在高端品牌的地盘上神仙打架。

  FILA是1911年诞生于意大利的知名国际运动服饰品牌,曾经风光无比,但20世纪90年代以后,FILA品牌几经辗转,沉寂多年。

  2009年8月,安踏集团以3.32亿元人民币的价格从百丽国际手中收购了FILA在中国区的商标使用权和专营权。

  在此之前,FILA和大多数中国运动品公司一样,都是效仿耐克的“轻资产”模式:外包自己的生产或销售,把精力放在品牌和商品设计上。

  但这里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假如没有极高品牌溢价的话,就必须依靠更加精细的渠道和供应链管理。

  丁世忠收购FILA后,开始效仿lululemon,花了三年时间从FILA经销商手上收回80%的门店,将FILA彻底转为直营模式。

  FILA以前主要是围绕网球和篮球打造休闲运动用品,在整个世界具有一定品牌认知度。

  安踏接手后,将FILA重新定位为高端运动时尚用品,后面FILA中国所有的产品打磨都是围绕这个定位。

  而运动时尚这个板块在过去几年发展非常迅猛,FILA正是其中引领时尚的翘楚。

  另外,为了在渠道上对应FILA高端的定位,安踏集团发起了对阿迪、耐克的跟随战略。

  每当FILA在一、二线城市开店时,选址都会挑在核心商圈毗邻阿迪、耐克的位置,这让FILA成功把自身高端形象潜移默化地植入消费者的认知。

  除中国的设计总部以外,FILA还在韩国、日本、意大利、美国也建立了自己的设计中心,每个设计中心都有专门的设计人员,他们一起共同运营FILA这个品牌。

  所以FILA的设计不光是源于中国的创意力量,还能在全世界抓住行业脉搏,汲取潮流元素,最终转化成与品牌相匹配的商品。

  在安踏集团的苦心经营下,FILA中国被收购后表现惊人,复合年增长率超过50%,并在2014年实现了扭亏为盈。

  到了2020年,FILA营收更是达到了174.5亿元人民币,和安踏品牌共同成为了安踏集团两大主品牌。

  就在安踏港交所上市之后,晋江鞋企在2007-2012年间迎来了一波上市潮,整个行业陷入了一场资本的狂欢。

  金钱加持下,再赶上北京奥运会的热潮,各大鞋企开始陷入任性的扩张和攀比。今天你开100家门店,明天我马上跟进200家。

  到了2012年,安踏、李宁、特步、匹克、361°、喜得龙等企业相继挺进“万店俱乐部”。

  彼时,各品牌为了清除库存,开始低价甩卖,陆续关店。当年开店有多豪迈,现在关店就有多落寞。

  “美国人均有4.5双运动鞋,而中国当时人均只有0.5双,这里的距离就是我们的机会。”丁世忠日后回忆道。

  这件事日后也成为丁世忠津津乐道的话题:“关于跑市场,全中国只有宗庆后可以和自己比一比。”

  ,不但无法实时响应消费者的需求,也易引起库存的积压。为此,丁世忠在调研的同时便启动了安踏渠道的改革:

  改变原来的经销商批发模式,取消销售大区,精简分销渠道,以便快速掌握零售商的销售表现和店内库存水平;

  在经销商中建立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获取实时客户的真实需求及用户数据,为零售商提供订货指导,实现单店订货;

  加强弹性供应链管理,优化补货的弹性和效率,满足产品差异化和主推产品的需求;

  。”丁世忠这样告诉下面的经销商。渠道的改革,产品的升级,再加上果断去库存和关闭效益不佳的门店,安踏成为行业内第一家复苏的企业,并在2014年实现对李宁的反超,成为了国产运动品牌的销售冠军。

  2015年,安踏销售额更是突破百亿,成为中国首家进入百亿俱乐部的运动品企业。

  虽然已经登顶国产运动品牌第一的宝座,但丁世忠的野心并未停止,让安踏成为一家全球化的公司,成为了他未来十年的新目标。

  此前,在完成FILA(斐乐)的成功并购和整合后,丁世忠在买买买的道路上便一路狂飙。他不但收购了日本的高端运动品牌DESCENTE(迪桑特),还买下韩国的户外运动品牌KOLON(可隆)。

  亚玛芬可不简单,它是芬兰一家世界级的体育用品集团,旗下拥有十几个子品牌。

  这些品牌都是在特定的环境和地理条件下,由一群发烧友坚持做了几十年、上百年,才沉淀出来的专业品牌,拥有国际一流的运动科技和材料工艺。

  比如在冲锋衣领域。亚玛芬旗下的始祖鸟被称为户外品牌的爱马仕,价格奇贵无比,但依然有很多人趋之若鹜。

  另外,集团旗下诸如网球装备品牌威尔逊、山地越野品牌萨洛蒙等,也在各自细致划分领域独树一帜。

  。单聚焦就是聚焦在体育用品的鞋服行业。虽然已经做到这么大的体量,但是我们从始至终没有偏离这个轨道,没有涉足其他行业。

  另外把FILA做成功以后,在全球市场如果我们要以行业老大耐克作为标杆,并与之竞争的话,靠安踏单一品牌是没有很好的方法的。如果希望超越,就一定要通过多品牌的矩阵合力。

  因为以当今中国公司的品牌运营能力,在30年内做出一个始祖鸟或威尔逊,可能性几乎为零。

  而通过收购,并以中国市场为潜在增长空间,则可能让品牌在5到10年内完成一次脱胎换骨。”

  正是这些新品牌的加入,扩充了安踏集团的版图,才让安踏在今年实现对耐克、阿迪达斯在中国销售额的逼近,甚至在线上完成了超越。

  虽然李宁也很早收购了一些海外品牌,但由于战略重心的问题,很快就没了下文。

  2018年以后,李宁更是明确集团要走“单品牌,多品类,多渠道”的战略路线%的营收还是来自主品牌李宁。

  从目前的数据分析来看,李宁的销售额只有安踏集团的一半,市值比安踏少了1000亿港币,战略抉择的威力在此刻显露无疑。

  同样是因为战略的抉择,早早收购各个品牌,进而布局家电各个品类的美的,在今天比格力多出了1000多亿的营收,市值也是后者的两倍之巨。

  1987年,当他一个人前往北京闯荡时,李宁已经是全国皆知的奥运冠军和全民偶像,后者创立的李宁牌运动服更是在1990年便一炮打响。

  同为晋江老乡的丁水波,也已先他一步创立特步,更不要说市面上已有的一些成名品牌。

  安踏虽然是由丁和木创立,但真正带领安踏走上品牌之路,并一步步超越强大对手,乃至威逼耐克、阿迪达斯的是丁世忠。

  “我从小不管做什么样的事情都很好胜,不管做什么样的事情都有一种比别人更强的好胜心。”在接受凤凰财经专访时,丁世忠如此形容自己的商业性格。

  回顾安踏历史上的五次重大决策:做品牌,上市,牵手奥运,多品牌之路,全球化,我们都能够正常的看到丁世忠的不断拼搏和进取。

  用丁世忠的话来说:“每当我们完成一个阶段的目标时,我们都会出现新的对手,如果我们不想输的话,那就只能将他们打败。”

  丁世忠是个典型的闽商。他从始至终坚持闽商的那套价值观:敢闯夜路,会识天象,爱拼敢赢,输赢笑笑。

  在安踏内部,有很多细节都能体现这种拼搏的精神。比如安踏每年开年会时,丁世忠最后都会带着大家合唱那首经典的《爱拼才会赢》。

  尤其当你想做成一家伟大企业时,不但要带领公司度过一些至暗时刻,还要承担做出一些重大决策所带来的压力。

  就像方洪波,2012年对美的的彻底改革让他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委屈和不被理解。直到三年后美的业绩回升,方洪波才如释重负。

  无论是在1999年投入安踏一年的利润去做广告,还是之后上市、牵手奥运、启动多品牌、全球化扩张,很多决策短时间是看不见成效的。

  但丁世忠必须面对亲戚、股东和下属的质疑,抗住压力,做出那些当时看起来匪夷所思,但现在证明无比正确的决策。

  行强其实像丁世忠这种90年代起步的企业家,吃苦耐劳、执行力强,不轻易放弃应该是一种标配。

  无论是初入北京,用一个月跑遍所有商场获得专柜试卖的机会,还是后来跑遍500个城市的专卖店,完成安踏渠道的改革升级,丁世忠都可以算作一个勤奋又雷厉风行的企业家。

  据安踏内部员工透露,丁世忠每天的时间安排非常密集,经常是上午在福建办公,中午在深圳巡店,晚上又回到了北京。

  他们有好几次在逛街时,发现董事长在店铺的一个角落,说着店铺管理存在哪些问题。

  雷军曾说:“性价比是一种价值观、一种商业模式、一种核心能力,背后是对效率的极致追求和死磕产品的决心。”

  与雷军一样,丁世忠也非常讲究效率和速度。他对时间极为敏感,平日里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就是“速度、速度”。

  在安踏内部,丁世忠有个外号叫“效率帝”。他对数字非常较真,能准确地说出安踏工厂流水线的长度、工人数量以及每天的产量。

  在丁世忠对效率的极致追求下,安踏的销售毛利率、净利润率、存货周转率等核心指标,不仅不低于耐克等国际大品牌,甚至还做得更好。

  喜茶创始人聂云宸就很注重品牌宣传的统一。每次宣传物料出街前,聂云宸都会亲自把关,连一个错别字,甚至是一个像素的移动都不放过。

  他的助理徐阳曾经自嘲自己在CBA的名声很臭,因为丁世忠老是让他拿着秒表去掐算广告滚动的时间。

  除此之外,无论是宣传设计,还是现场其他一些有关安踏logo的摆放,丁世忠都会事无巨细,一一过问,并立刻给出整改意见。

  有时候,丁世忠甚至还会想到:“在球员精彩扣篮时,摄像机如何最大限度扫到安踏的广告牌?”

  从20多人的小作坊,到创造超20万人的就业机会,安踏今天慢慢的变成了中国第一、世界第三的体育用品集团。

  再对比市值达到400亿美元的时间,安踏用了29年,远超耐克的46年和阿迪达斯的68年。

  激动之余,丁世忠又为安踏集团许下了两个小目标:2025年之前占领全国市场占有率第一,2030年实现全球领先。

  丁世忠表示:“未来中国头部的企业,一定是全球化的企业。安踏不仅会让中国品牌走向世界,还要让全球品牌在中国市场深耕发展。”

  在中国经济总量迈向世界第一的未来,作为中国体育品牌主要代表的安踏,是否能像它的口号一样:永不止步,我们拭目以待。

始终如一的为您提供帮助

客户小组贴身服务,10秒极速响应,事无巨细随时解决问题

版权所有 © 2020 乐鱼网页版-登录页面 技术支持:网站地图